印章里的文学性

发布日期:2014-03-04

打开各大搜索引擎,均搜不到“集印诗”这个词条,这倒一点都不奇怪——新生事物,自然是从无到有,如其不然,也就算不上什么创造了。但是,你在搜索链接中却会发现有不少“诗印集”之类的条目。汉字真是奇妙无比,同样三个字,颠倒过来,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思。

  所谓“诗印集”,指的是把现成的诗词用篆刻的形式表现出来,如早年出版过各种版本的《毛泽东诗词印集》,近年则有浙江出版的《西湖诗印集》等等。“诗印集”的特点是:先有诗,后有印,诗是内容,印为形式;而“集印诗”则刚好相反,是先有印,后有诗,印文是早有的固定的,诗则是对固有印文的重新阐释和演绎,是再造出来的。这样,诗与印之间就不再是单纯的诗为内容、印为形式的关系,而是两者既是内容又是形式,互为载体,互相依存。诗的内容,是印文内涵意境的发掘和延伸;而印在提供文学性元素之外,还具有自身的篆刻艺术之美感。这也就决定了“集印诗”,不仅是文学作品,而且是视觉作品。用当今时髦语汇概括之,即“混搭”艺术也。

  “集印诗”,印是个关键要素。诗的文学性源自印文,视觉艺术的审美价值则源自篆刻。因此,印章就成了“集印诗”得以诞生的物质前提。没有足够的印章(也即印文)的储备,就如同盖房子没有足够的砖瓦木料,一切无从谈起。我之所以会萌生“集印为诗”的灵感,也是因为多年来收藏了相当数量的闲章,属于“盘活存货”,水到渠成。

  当然,就收藏印章而言,我绝比不过那些动辄成千上万方“家底”的大藏家,人家收藏印章是成体系的,不仅有专业眼光且实力雄厚。然而,一般藏家只是把印章当成古董,看重的是其经济价值,至多旁及一些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因而鉴别真伪、考究石质、研判印人的名头和分量等等,是其鉴赏购藏的重点。我则不然,收印章最看重的是印文,那些箴言隽语那些诗骚名句那些抒怀之言那些言志之辞,乃至发牢骚泄私愤吟风弄月感喟自嘲,凡此这种,都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,体现着从古至今文人的情怀和诗意的表达。我认为,这才是印章(尤其是闲章)这种艺术形式最独特的价值所在。

  篆刻从远古走来,起先是作为身份的凭证,诸如皇帝玉玺、各类官印乃至名章斋号等等,皆属此类。自宋元以后,尤其是明清两代,缘于软石被发现并直接用于治印,文人们开始介入以往被视为工匠之事的刻字行当,以刀为笔,挥洒治石,方寸之间,指点江山,三言五语,抒情言志,致使闲章风行于世。篆刻之所以演进成为一种独立于书画之外的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,窃以为与闲章的风靡密不可分。名章的实用功能与闲章的抒情言志功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,方使篆刻艺术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创造力,至今依然生机勃勃,广受国人喜爱。然而,古往今来,蕴藏在闲章中的这些丰厚的文学资源,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和有效弘扬,无论印家还是藏家,大都对篆刻的文学价值认识不足乃至视而不见,这岂不是太可惜了——故而,我的印章收藏,从一开始就把印文的“词儿”,放在首位。词儿好,石头好,刻工又好,自然是上品;石头一般,但词儿好,刻工也好,是为中品;石头不好,刻工一般,但是词儿好,虽为下品,依然可收。至于词句不佳者,即使其他因素均好,我也要斟酌再三,多半会弃之不顾。由此可见,我的印章收藏,首重文学。这倒歪打正着,刚好为我的“集印诗”创作,储备了比较丰富也比较特殊的“砖瓦材料”。